牛津大學
2024-05-16 15:01:27 來源:中國教育在線
隨著人們經濟水平的提高,對于很多家庭來說,留學不再是一個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許多人都想要留學,那其中牛津大學?針對這個問題,下面中國教育在線小編就來和大家分享一下。
牛津大學(英語:University of Oxford;勛銜簡稱:Oxon)是一所位于英格蘭牛津市的公立研究型書院聯邦制大學。其為英語世界中歷史最悠久的大學,也是世上現存第二古老持續(xù)辦學的高等教育機構。雖然大學的實際創(chuàng)立日期仍不清楚,但有記錄的授課歷史可追溯到1096年。牛津的師生人數自1167年亨利二世禁止英國學生前往巴黎大學就學后,就開始迅速上升。1209年,牛津師生與鎮(zhèn)民的沖突使一些牛津學者另辟蹊徑,他們遷離至東北方的劍橋鎮(zhèn)并成立了后來的劍橋大學。這兩所古老的大學在辦學模式等各方面都非常相似,兩校同時展開了相當悠久的競爭歲月,故常被合稱為“牛橋”。
牛津大學由38所獨立書院及4所學術學院組成。各個書院為獨立的行政機構并隸屬于大學。它們有自己的管理架構、收生以及學生活動安排;而學術學院則負責安排教職員講課及指導研究項目,另負責編制課程及給予學術指引。牛津并沒有自己的主校區(qū),其各個大樓和設施分散于市中心的各個角落里。
大學的本科教育包括了各書院的每周輔導課程,以及由學術學院提供的各學科課程。上課地點除了這些書院及私人學堂外,還包括了由校方提供的講堂、課室及實驗室。牛津大學同時為兩個著名獎學金計劃的舉辦地:一為于2001年設立的克拉倫登獎學金;另一為于過去一個多世紀里、吸引了不少杰出研究生前來學習的羅德獎學金。牛津同時擁有全球最具規(guī)模的大學出版社,及全英最大型的大學圖書館系統(tǒng)。牛津大學培養(yǎng)了眾多社會名人,當中包括26位英國首相、27位諾貝爾獎得主(總聯系人共64名)、四名圖靈獎得主及多國領袖與政治要員。
校史
早期歷史
牛津大學沒有一個確實的成立日期。雖有記錄證實牛津的教學始于1096年,但至今仍不清楚大學正式的創(chuàng)辦日子。學校自1167年英格蘭學生從巴黎大學回國后,就迅速發(fā)展。歷史學家威爾士吉羅德于1188年教授這批學者,而第一位外國學者亦于1190年抵達牛津。自1201年起,大學委任“校長”為其領袖,領導團隊則自1231年起獲封為督學機構,學校亦于1248年獲英皇亨利三世頒發(fā)皇家憲章,以確立其作為大學的地位。
1209年,牛津的鎮(zhèn)民與學校的師生發(fā)生了沖突。一批大學的學者為了避難而遷移至東北方的劍橋鎮(zhèn)并成立了學者協(xié)會,后更發(fā)展為劍橋大學。他們希望借此延續(xù)他們的學術精神與傳統(tǒng)。
早期的學生按地理位置分為兩批:北邊的學生主要為蘇格蘭人及特倫特河以北的英格蘭人;南邊的則為愛爾蘭人、威爾士人及特倫特以南的英格蘭人。在接著的數個世紀里,地理位置仍決定著學生們應屬的書院及學堂,這也是牛津大學的早期文化之一。除此,許多修道會(包括道明會、方濟各會、加爾默羅會、奧斯定會)開始擁有影響力,并向學生提供宿舍及學堂。差不多在同一時間,不少捐助者亦紛紛成立不同的獨立書院,作為自給自足的學術團體。最早的書院創(chuàng)辦者包括了1249年捐贈大學書院的威廉達勒姆,及利奧爾書院的創(chuàng)辦者約翰一世·德·貝利奧爾。同樣作為書院創(chuàng)辦者之一的大法官瓦爾特·德默頓同時還為書院訂下了規(guī)條,墨頓書院因此也成為了牛津以及后來劍橋眾書院的模范。至此之后,學生們愈趨喜歡書院生活而放棄修道會及學堂的住宿。
1333-34年,一些深感不滿的牛津學者欲在林肯郡另立一所大學。牛津及劍橋大學于同年聯合向英皇愛德華三世請愿,希望他禁止類似舉動。至此直至十九世紀二十年代,包括倫敦在內的任何英格蘭地區(qū)都被禁止成立其他高等學府,導致了“牛橋”雙寡頭壟斷的局面,這在西歐國家屬少有景象。
文藝復興時期
文藝復興自15世紀起大大影響了牛津大學的教學。這個時期的駐校學者包括了為希臘文復興作出很大貢獻的威廉·格羅辛,以及著名的圣經神學家約翰·科萊。
隨著宗教改革以及大學與羅馬天主教廷的斷交,一些深感不滿的學者離開了牛津前往歐洲大陸,多半最終安定于杜埃大學。牛津大學的教育最后也從中世紀的經院哲學改為文藝復興模式,雖然部分與大學有所聯系的機構因而喪失了一些土地與財產。
1636年,時任校監(jiān)兼坎特伯里大主教的威廉·勞德編制了大學法令。此規(guī)條在17至19世紀中起到相當大的作用。勞德同時也給予大學出版社一份權利保障憲章,并對大學主要的圖書館——博德利圖書館的發(fā)展起到了很大的正面作用。從英國國教會創(chuàng)立起到1866年,要獲得牛津大學文學學士學位必先成為教會的成員。到了1871年,拒絕成為會員的人只能從牛津獲得文學碩士學位。1642-1649年英國內戰(zhàn)期間,大學成為了騎士黨的大本營,但牛津市本身的局勢則有利于圓顱黨。不過,自18世紀中,牛津大學絕少再參與政治糾紛。
近代史
19世紀中,牛津大學經歷了“牛津運動”事件(1833-1845年),約翰·亨利·紐曼為主要領袖。而由德國開創(chuàng)的現代大學教育模式,則經一些重要的學者(諸如本杰明·喬伊特及馬克斯·繆勒)傳入牛津。
1802年起,大學開始為各學科分拆出榮譽學院。 1853年,自然科學、法律學及現代歷史學院創(chuàng)立。到了1872年,后者再被分拆成法理及現代史學院,而隨后神學院亦獲得創(chuàng)立。除了這些文學榮譽學士課程之外,校方至今也有提供民法學士課程。
19世紀,大學推行了數項行政改革。這包括了由寫作代替口述的入學考試模式的轉變,對非國教徒入學條件的放寬,以及4所女性書院的成立。20世紀樞密院的決定(如:豁免每日崇拜及增加各書院宗教儀式的用途)使大學逐步脫離傳統(tǒng)作風。雖然校方傳統(tǒng)上頗為重視古典知識,但也從19世紀開始將科學及醫(yī)學列入大學教育范圍之一。1920年前,對古希臘文的了解為牛津入學必要的條件之一;而在1960年前,對拉丁文的認知亦為入學的最基本要求。
20世紀前至中期,不少歐洲大陸的學者因社會地位被納粹主義及共產主義提倡者取代,而紛紛前來牛津繼續(xù)事業(yè)。至今,牛津培養(yǎng)了多位英國政治名人及領袖,逾50位各國的元首亦為牛津的校友。
女性教育史
牛津于1875年首度制定女性的本科考試制度,而最早的四所女性書院亦在女性高等教育推廣聯盟的作用下成立。瑪格麗特夫人學堂于1878年創(chuàng)立,而薩默維爾書院亦于翌年創(chuàng)辦。這兩所女性書院的首批(合共21位)學生,一開始是于牛津校內一所面包店的閣樓聽課。另外的三所女性書院:圣休書院、圣希爾達書院及圣安妮書院亦分別于1886、1893及1952年正式成為大學眾書院的成員之一。20世紀初期,牛津及劍橋一度被認為是充滿“男性特權”的堡壘,直到1920年的10月,女性有資格成為大學會員并報讀完整的本科課程為止??墒堑搅?927年,大學領袖定下了收生人數限制,牛津女性學生的數目被限制在男性的四分之一,直到1957年,這個政策才被廢除。上世紀七十年代前,牛津各個書院所錄取的學生均為單一性別,這無影中限制了女性的入學率,因為女性書院的數目及容量都較少。
1974年,布雷齊諾斯、耶穌、瓦德漢、赫特福德及圣凱瑟琳成為首批接受女性報名的前男性書院。到了1988年,大學女性本科生的比例達到了40%。
2008年,最后一所女性書院圣希爾達書院也破格錄取了男性學生。這代表著所有牛津書院均成為了男女教育機構。到了2013年,男女學生的總錄取率比例拉近至 18.1:19.0。
大學建筑與地點
主要地點
牛津大學為一所“都市大學”,其并沒有一個主校區(qū)。相反,學校的各個學院、學系部門以及其他設施均散布在城市的各個角落里。絕大部分的科學大樓都集中在科學區(qū),這里最為貼近校區(qū)的形態(tài)。另外,面積達3.7公頃、位于牛津市西北部的拉德克利夫天文角則尚在發(fā)展。
大學特色建筑包括了用以舉辦音樂會、講堂及大學各個典禮的謝爾登劇院,及作為大學考試及有時亦用作授課地點的考試學校。在謝爾登完工前,圣母瑪利亞大學教堂一直為牛津大學各個典禮的舉辦地?;教米脛t較為特別,它既是大學的主教座堂,又是書院的禮拜堂。
2012-13年期間,大學動工建造頗具爭議的米爾城堡。此建筑群占地1公頃,包括了數座高達4-5層的學生宿舍。但有關建筑阻擋了市中心的景觀,被批評為“除巨石陣之外的摩天大廈”。
牛津的大學公園占地70英畝,坐落于城市的東北部。除了花園之外,里面還有數個體育場以及科學園,包括用以研究演化過程的“基因園”。公園在日間開放給公眾使用,有時亦會用作舉辦官方活動。牛津在高街亦擁有一所植物園。
組織與行政架構
作為一所書院聯邦制大學,牛津的行政架構對于一般人而言可能較為陌生。大學采用聯邦制,由各個獨立的行政機構(這里包括了38所書院及6所學堂),及以校長為首的中央行政機關組合而成。各個學術學院及相關部門均位于大學本部,并不隸屬任何一所書院或學堂。他們安排教職員負責講課及指導研究項目,另負責編制課程及給予學術指引。書院及學堂則負責為他們各自的本科生安排每周的輔導課程。每位學術學院的教職員本身也會挑選進入自己喜歡的書院,成為會員。每所書院學堂均囊括來自不同學術圈的成員,只有絕少數有傾向某一學術界的取態(tài)(如納菲爾德書院為修讀社會科學人的集中地)。
圖書館等設施則有三類:一類由大學提供(博德利圖書館);二類由學術學院提供(如英文系的圖書館);最后一類則由書院自己開辦(這類均為跨學科圖書館)。
中央行政機關
大學的會眾(Congregation)由學校逾3700名學術及行政人員組成,成員亦包括所有的大學畢業(yè)生(此乃終生身份)。其負責商討及正式頒發(fā)由大學評議會所草議的政策,并擁有最終的立法權力。與其他英國大學一樣,雖然牛津的正式領袖是其校監(jiān)(Chancellor),但此職位并不介入學校的日常事務。其只負責監(jiān)察學校的行政,并由會眾定期選出。真正處理學校行政事務的主領,為牛津大學的校長(Vice-chancellor)。而大學目前也有5位副校長(Pro vice-chancellors),專門負責教育、研究、學校計劃及資源分配、學校發(fā)展及對外事務和人事及平等機會五大范疇的監(jiān)督。大學評議會(University Council)負責政策與行政事務,成員包括校長及所有由會眾所選出來的學術部門的首長,學生會則為評議會的監(jiān)察者。這種的民主中央行政架構為牛津劍橋兩所大學特有的體制。
另外,牛津眾書院每年會輪流選出兩名學監(jiān)(Proctors),作為額外的巡視官。他們負責檢察大學所有的成員是否按照規(guī)令行事,查看學校各個行政會議是否按照合法的程序進行,另也負責學生的秩序及福利。
牛津大學眾多學術部門被歸入四大學術學院(Divisions)內:人文學院、社會科學院、醫(yī)學院及數學、生命與物理科學院。大學的教授獲稱為“法定教職員”,他們決定著大學(特別是研究生)課程的發(fā)展。
牛津大學為公立研究型大學,因政府資助為其經費來源之一;但它同時也能稱為私立大學,因其由獨立的私立書院組成,并可以拒絕任何政府資助。
書院及學堂
作為牛津大學的學生或教職員,每人必定是其中一所書院或學堂的成員。這里包括了38所書院(Colleges;又譯“學院”)和6所永久私人學堂(Permanent Private Halls),他們負責管轄自己的學生,并有各自的組織架構及學生活動安排。不是所有的書院都取錄任何主修課程的學生,不過一般所涉領域都很廣。
書院包括:
- 萬靈
- 利奧爾
- 布雷齊諾斯
- 基督堂
- 基督圣體
- ??巳?/li>
- 格林坦普頓
- 哈里斯·曼徹斯特
- 赫特福德
- 耶穌
- 基布爾
- 凱洛格
- 瑪格麗特夫人
- 李納克
- 林肯
- 莫德林
- 曼斯菲爾德
- 墨頓
- 新書院
- 納菲爾德
- 奧里爾
- 彭布羅克
- 皇后
- 薩默維爾
- 圣安妮
- 圣安東尼
- 圣凱瑟琳
- 圣十字
- 圣艾德蒙
- 圣希爾達
- 圣休
- 圣約翰
- 圣彼得
- 三一
- 大學書院
- 瓦德漢
- 沃弗森
- 伍斯特
永久私人學堂由不同的宗教團體創(chuàng)建。書院與私人學堂最大的差別,是前者由其所有成員共同管治,而后者則由創(chuàng)辦的宗教團體管理。這些私人學堂包括:
- 黑衣修士
- 康平
- 攝政公園
- 圣貝納
- 圣史蒂芬
- 威克里夫
這兩類的私人機構組成牛津的書院議會(Conference of Colleges)。議會會向大學反映眾書院的意見,并與中央行政機關成員磋商。此議會由弗蘭克斯于1965年創(chuàng)立。
書院及學堂的成員常被稱為“dons”,但大學本身沒有采用此對有關成員的稱呼。除了飯?zhí)盟奚岬仍O施之外,書院及學堂同時為他們的成員安排社交、文化及娛樂活動。書院有選擇錄取各自的本科生及分配學費的權力。對于研究生而言,此項目由學術部門負責。書院的首領有不同的稱呼,包括:“warden”、“provost”、“principal”、“president”、 “rector”、“master”及“dean”。
財政
2011/12年度,牛津合計獲得十億零一千五百萬英鎊的凈收入,研究資助(四億零九百萬)、教師資助(二億零四百萬)及學費(一億七千零三百萬)為主要來源。書院的總收入則為三億六千萬英鎊,當中的四千七百萬來自大學。
雖然大學每年收到較多的經費及資助,但各個書院擁有較高的總捐款回贈。以2011/12年度為例,大學所收到的捐款為八億五千萬英鎊;相比之下,眾書院的則為二十九億。大學中央及書院的這些捐款統(tǒng)一由于2007年成立的牛津大學捐款管理會負責管理。
大學于2008年5月發(fā)動了名為“牛津反思 -- 牛津大學行動”(Oxford Thinking – The Campaign for the University of Oxford)的籌款活動。此活動期望能得到對于學術課程、學生資助及基建三大范疇上的支持,并于2012年3月超越了原定十億零兩千五百萬英鎊的目標,達到了三十億的金額。
跨校聯盟
牛津大學是由英國著名的研究型大學組成的羅素大學集團的成員之一,同時也遞屬國際研究型大學聯盟、科英布拉集團、Europaeum、歐洲大學協(xié)會、G5及歐洲研究型大學聯盟,并為英國其中一所“金三角名?!?。
學術泛論
錄取
與其他英國大學一樣,牛津大學透過UCAS系統(tǒng)招收本科生。特別注意的是報考牛津、劍橋及其他大學的醫(yī)學、牙醫(yī)及獸醫(yī)課程的學生,需提早于每年的10月15號前完成系統(tǒng)登記的手續(xù)。另外,為了能有更好的個性化判斷,學生不能同時報考牛津及劍橋(報讀第二個本科課程的申請者例外)。大多的學生都選擇申請其中一所書院,而書院之間也會互相交流,確保合資格的學生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書院,亦不會因為對某一書院的偏好而不獲錄取。
優(yōu)先考慮的原則包括了預期的公開考試結果、各類的推薦信以及即時的入學考試(適用于某些學系)及面試的成績。每年大約有60%的申請者夠資格獲得優(yōu)先考慮。若太多獲優(yōu)先考慮的申請者傾向于同一所書院,則這些學生會被重新分配至收生不足的書院,有關書院亦會為這些學生安排面試,面試輪候期間,受邀的學生會獲得3天的免費食宿。一名學生可獲多所書院安排面試。居住在歐洲以外的學生可透過互聯網進行面試評核。
錄取通知通常在圣誕節(jié)前夕、由書院寄出(2012-13學年的錄取則延遲至1月)。每年大約有四分之一獲錄取的學生進入了自己沒有申請的書院。某些大學課程采用開放式錄取,允許在8月高級程度考試(高考)放榜后,重新審視先前未獲任何一所書院錄取的學生。
教學
牛津的本科課程包括了每周的書院輔導,及學術學院提供的各學科課程。大約1-4名學生會被分為一組,每周與由書院提供的導師一起商討學習進度,及所面對的困難。授課形式主要為論文表達(適用于大多數修讀人文及社會科學的學生;亦包括部分數學及物理科學的學生)或解難能力測試(適用于大多數的數理生及部分社會科學學生)。牛津的本科教育每年分為三個學期——米迦勒學期、希拉里學期及復活節(jié)學期,每個學期為時八周,比其他大多數英國大學的短。
大學所有的學系均有提供研究生課程,課程主要由有關學術學院提供。
獎學金與資助
牛津大學提供不同的學生資助及獎學金。牛津大學助學金計劃于2006年創(chuàng)立,為所有的大學3年本科生提供高達10,235英鎊的資助,金額為全英之冠。各書院同時也有不同種類的基金,幫助有需要的學生。牛津亦為多個研究生獎學金計劃的基地:從羅德獎學金到韋登菲爾德獎學金,另也包括供全英所有合資格學生申請的克拉倫登獎學金,此獎學金計劃主要由牛津大學出版社提供,并由其他各書院及合作伙伴贊助。
圖書館及博物館
牛津大學擁有全英最大型的大學圖書館系統(tǒng),系統(tǒng)包含了100所圖書館,館藏量合計逾1100萬冊,此數字仍在不斷地增長。當中的博德利圖書館為法定送存地,亦是全國第二大的圖書館(僅次于大英圖書館)。這所大學最主要的研究圖書館的建筑還包括了舊校區(qū)的方庭,此方庭是由托馬斯·博德利于1598年建立,后在1602年正式啟用。
大學于2000年正式將博德利與個別的學科圖書館組合成博德利圖書館群組,此群組現包含了28所圖書館(成員包括賽克勒圖書館、社會科學圖書館及拉德克利夫科學圖書館等)。此聯誼亦創(chuàng)立了牛津大學圖書館信息系統(tǒng)(OLIS),及其對外開放的“牛津圖書館線上搜尋系統(tǒng)”(SOLO,內含大學各個圖書館的目錄表)。博德利亦與谷歌在2004年間合作,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數字化系統(tǒng)更新項目。
校方亦于2010年在斯溫頓的南馬斯頓創(chuàng)辦了一家藏書庫,并計劃重塑將會于2014-15年以“韋斯頓圖書館”之名開放的新博德利建筑物。
牛津同時開辦了多所藝術及博物館。其中,于1683年創(chuàng)立的阿什莫林博物館是全英最古老的博物館,亦為全球歷史最悠久的大學博物館。館內有多個藝術及考古學收藏,包括米開朗基羅,達芬奇,特納和畢加索的作品。大學的自然史博物館在位于公園道的科學區(qū)內,采用了新哥特式建筑風格打造,內藏多個動物學,昆蟲學和地質標本,包括一副霸王龍及三角龍的骸骨,及渡渡鳥的殘骸。毗鄰自然史博物館的,是于1884年成立的皮特河博物館,內展大學的考古和人類學收藏品。自創(chuàng)立以來,館內的教職員都有參與校方的人類學教學工作。大學的科學史博物館則坐落在寬街的一座世上最古老的專門性博物館建筑大樓內,內收集了約15000個文物。大學各博物藝術館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的學習環(huán)境。
學術出版
牛津擁有全球第二古老及目前規(guī)模最大的大學出版社,每年出版近六千本新書(包括各種參考、專業(yè)工具書)。著名出版物包括《牛津英語詞典》、《牛津簡明英語詞典》、《牛津世界經典》、《牛津國家人物傳記大辭典》、《全國傳記簡明詞典》等。
排名聲譽
牛津大學于各類的高校排名中均在全球十強之列,并經常與劍橋大學爭奪“全英最佳”之名譽。其中,牛津更曾11度蟬聯由《星期日泰晤士報》發(fā)表之《全英最佳大學指南》榜首之位。《泰晤士高等教育》的《世界聲譽排名》亦是連續(xù)5年將其評為“世界六大著名學府”。
校園生活
傳統(tǒng)
在牛津,每當參與考試、接受入學測試、紀律聆訊及會見大學官員時,均需穿著學術禮服。一項于2008年、有4,382人參與的公投顯示,81%的牛津學生反對將穿著考試禮服的硬性規(guī)定改為自愿性質??墒牵瑢W生表示,此投票的主題似乎是“應否在默認的情況下放棄穿著禮服的傳統(tǒng)”,而非“是否應將其改為自愿性質”,因為此調查假設了一旦有小部分人選擇不穿著,其他人也會陸續(xù)跟隨。2012年7月,校方改善了有關禮服的規(guī)條,更為包容跨性別人士。除此,不同的書院亦有自己的傳統(tǒng)及禮節(jié)。例如,某些書院會定期進行聚餐。
學會與社團
牛津的體育活動以書院競賽的模式進行,在比賽里這些隊伍稱之為“cuppers”。而最受矚目的運動競賽,就是每年一度的牛津劍橋跨校比賽,當中以賽艇最為著名,這同時也說明了兩校對劃艇隊的重視。每個學期末,牛津也會上演跨書院劃艇競賽。各參與校隊的學生亦會獲賦予“運動藍”(sporting blue)的榮譽。大學共有兩份主要的報章——獨立的《徹韋爾周報》及由學生會發(fā)表的《牛津學生周報》。其他出版刊物包括《伊希斯雜志》及專門給研究生閱讀的《牛津人評論》。學校亦有自己的校園電臺頻道。各音樂學會及戲劇團均散布在不同的書院里,大學本身也有相關的學社。所有的學術社均開放給所有的學生,并無任何的主修限制。大學的辯論隊“牛津聯盟”每周都會舉辦一場辯論比賽。校隊及其他一些學會時常進行“全體活動”(crewdates),活動包括聚餐及慶祝。
學生會及舍委
牛津大學學生會(OUSU)負責向校方反映學生的意見、代表全體學生參與國家高等教育政策辯論會,及直接向學生提供福利及援助。宏觀牛津整體的書院聯邦制度,學生會既是大學逾21,000名學生的代表,又是眾書院宿舍委員的聯邦。學生會的行政委員為六名全職的有薪假休人員,他們均為每年完成了期末考試的學生。
以上,就是本文的全部內容分享,希望能給同學們帶來參考,如果您還有牛津大學其他方面的疑問,歡迎隨時在線咨詢客服老師。
>>免費領全球留學白皮書,了解各大學報考條件、費用、開學時間、含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