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報道,暑假一些輔導機構(gòu)推出了針對準大學生的高(中)大(學)銜接班,主要以數(shù)學、物理與英語為主,其市場的噱頭則是不要輸在“大學起跑線”上。
△南方周末公眾號推文
知道有幼小銜接班,小升初銜接班,初高銜接班,第一次聽說“高大銜接班”。根據(jù)報道,這種培訓班并非第一次出現(xiàn),近年已經(jīng)逐漸形成了一個比較大的市場,也就是說,剛剛結(jié)束高考,甚至還沒有拿到錄取通知書的準大學生們,就開始了新的一場教育“內(nèi)卷”。
如果說此前基礎(chǔ)教育的各類培訓班的涌現(xiàn),有中高考的因素的話,那么現(xiàn)在已經(jīng)考上大學了,為什么還要上輔導班?還要提前學?
這個板子恐怕不能再打到中高考身上了,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
表面原因,還是來自家長的教育焦慮:希望孩子能在大學順利拿到好成績,拿到好的GPA,繼續(xù)卷研究生或其他。背后的道理則很簡單:社會競爭的前置,社會競爭的加劇。
以前精英教育時代,有大學文憑,就意味著體面的工作。但是高等教育普及化時代,大家都有一個文憑,這時有一個文憑,甚至是一張著名大學的文憑,也未必有一份體面的工作。于是大家不得不開始再卷學歷,比如碩士、博士,還有其他各種技能、證書,期望能在未來激烈的競爭中勝出。
但這是教育的問題嗎?
其實中高考在內(nèi)導致的所有教育內(nèi)卷,背后都是社會競爭的前置,并非中高考本身,也并非一個教育問題。社會競爭越激烈,教育的內(nèi)卷也就越激烈。這和教育界所崇尚的芬蘭教育是一個原因。
芬蘭教育最突出的特點是去功利化。能去功利化,核心原因是其社會發(fā)展是去競爭化的。在高度發(fā)達的社會經(jīng)濟背景下,高福利的社會保障制度的支撐下,上班與不上班差異不大,社會全面去了競爭,于是絕大多數(shù)人滿腦子想的都是我喜歡什么,我想干什么。很多人上班不是謀生,是實現(xiàn)某種價值或理想。教育上自然就遵循了最理想的狀態(tài),無論是教授者還是學習者。
但顯然,我們學不了,至少在很長的一個階段里。
還有就是文化傳統(tǒng),即對孩子的重視,變成了對孩子教育的重視與高期望,背后則是對孩子未來發(fā)展的高期望。因此,中國人無論到了哪里,都在“卷”,即便到了美國,還是在上輔導班,還是在追逐名校。背后還是出人頭地!
但這個傳統(tǒng),顯然我們不能簡單否定,恰恰也是我們優(yōu)秀的文化傳統(tǒng)之一。
怎么辦?似乎無解。
但高大銜接班的出現(xiàn),再次提醒一些人,不要動輒都把板子打在中高考身上,打在教育身上。折騰中高考,并不會解決我們遇到的教育問題,比如教育負擔的問題,因為這些問題背后,都是社會問題的前置與映射,也是文化傳統(tǒng)帶來的難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