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大學巡禮之---北海道大學|日本留學
2025-10-22 10:26:06 來源:中國教育在線
一、從“札幌農學?!钡健暗蹏髮W”:一句告別贈言變成150年的?;?/p>

1876 年,美國麻省農科大學校長威廉·克拉克在札幌郊外的島松揮帽大喊:“Boys, be ambitious!”——一句話被刻進校門,也刻進日本近代史的脊梁。
1918 年,北海道帝國大學成立,成為七所舊帝大里最“晚”卻最“野”的一位:背靠 12.3 萬公頃實驗林,面朝 4000 公里海岸線與北極圈航線,校園本身就是北半球寒帶最大的“教學副本”。今天,它在 2025 QS 世界大學榜位列第 173 位,日本國內穩(wěn)居第八,仍在用“開拓精神”回答那句跨世紀的吶喊。
二、把“冷”做成全球招牌:低溫科學、極地研究、寒地工程
零下 30 ℃的冬天對別的學校是交通阻礙,對北海道大學卻是實驗條件。
低溫科學研究所擁有世界首臺“零下 180 ℃強磁場冷凍電鏡”,把超導材料拍到原子級;北極圈研究中心與聯(lián)合國環(huán)境規(guī)劃署共建,學生每年 7 月登船穿越白令海峽,在 24 小時白晝里采集海冰芯,數(shù)據(jù)實時上傳至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
工學部“寒地基建實驗室”里,1:1 復制的混凝土橋墩被反復凍融,用來驗證北海道新干線在暴風雪中的穩(wěn)定性——JR 北海道公司就等在門外,把實驗報告直接帶回工地。
三、農學院不是“種田”,而是把 1.8 萬噸雪做成“冰箱”
農學部校園被學生叫作“森林里的實驗室”:
自動行走收割機在 50 公頃試驗田里用激光雷達測產;
食品科學系把冬季積雪壓成 1.8 萬噸冰磚,建成零能耗“雪冷倉庫”,蔬菜可保鮮到次年 8 月,技術已賣給北歐滑雪場;
獸醫(yī)學院與人獸共患病國際聯(lián)合研究所一起,在北海道 200 個奶牛場布控傳感器,AI 預警布魯氏菌病,準確率 98%,論文發(fā)在《Nature Food》封面。
在這里,“農”被重新定義:它是大數(shù)據(jù)、是冷鏈物流、是 One Health,也是北海道大學距離諾貝爾獎最近的賽道之一。
四、白色校園里的“四季節(jié)律”
4 月,榆樹森林大道殘雪未消,工學部社團已把自制火箭抬到操場,等一場“雪原初焰”;
7 月,校園開放“夜間植物溫室”,游客可用手電照見正在開花的北極罌粟;
9 月,函館校區(qū)的水產學部把剛捕獲的 3 米長太平洋藍鰭金槍魚拖進講堂,現(xiàn)場解剖、分裝、測序,全程直播;
12 月,零下 15 ℃的“冰爆實驗”在理學部廣場進行:把 100 ℃熱水拋向空中,瞬間凝成冰霧——這是北海道大學版的“冬季畢業(yè)典禮”,學生稱之為“克拉克的云霧”。
五、把英語講成“北海道口音”:國際化 2.0
學校 2025 年提供 154 門全英文課程,卻要求所有留學生在第一年完成“北海道方言”認定:
用日語點一杯“札幌 Classic”啤酒,
在居酒屋聽懂“なまら美味い”(超級好吃),
學會把“しゃっこい”說成“凍得要命”。
通過測試才能選修“雪冷物流”田野課——因為倉庫工人只會用方言解釋溫控閾值。
這種“雙語+雙文化”設計,讓北海道大學在 2024 泰晤士“全球大學影響力”排名中,“優(yōu)質教育”與“氣候行動”兩項同時躋身日本前三。
六、旅行者的 3 個“隱藏存檔點”
榆樹森林大道:全長 1.3 km,秋季金黃時間只有 10 天,錯過要等一年。
低溫科學研究所開放日:可走進零下 180 ℃的“干手套箱”,親手觸摸超導材料從常溫到極低溫的“電阻消失瞬間”。
大雪原實驗林(乘車 40 分鐘):冬季提供“雪鞋科研徒步”,教授帶你用聲吶測雪深,回程喝現(xiàn)煮藍靛果熱茶,一杯下肚,秒懂“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是什么體感。
七、尾聲:當雪化成水,仍流向世界
150 年前,克拉克的告別贈言被札幌的風雪吹成一句口號;
150 年后,這句口號被翻譯成 20 多種語言,刻在北極科考船的甲板上、刻在東盟熱帶農業(yè)基地的牌匾上、也刻在從北海道大學出發(fā)的每一位畢業(yè)生的護照內頁。
雪會化,但“少年,要胸懷大志”的聲音仍在——它提醒人們:
真正的開拓,不是一路向南,而是敢于在最冷的地方,把最熱的主意,活成春天。
>>免費領全球留學白皮書,了解各大學報考條件、費用、開學時間、含金量<<



















